简单问题解读,为你的机油选购扫盲!
机油是广大有车的值友接触极多,却又存在诸多盲区的汽车用品。在此我试着讨论几个大家比较关心的机油问题。然后,我会力求深入浅出,跟大家做一些解读。
毕竟只是个半吊子从业者,所以算是抛个砖,还欢迎也希望大家能够指出文中的错误,让这篇文章更加准确,令其不仅能解决问题,也能对机油有一点点的了解。
机油的常见问题
有关机油,我被问最多的是这么几个问题:
1: 我的车,该用什么机油?
2: 究竟多久该换机油?
3: 我在北方/南方,我需要在冬天换更低粘度/在夏天换更高粘度么?
我的车,该加什么标号(粘度等级)的机油?
看随车的用户手册。这是知道自己爱车所用机油标号最准确的方法,适用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按照说明书推荐的粘度等级来购买,绝对没错。
不要再相信一些“老司机”的“参考答案”了。毕竟现在,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一些“老司机经验”就慢慢不准确了。德系就该用0W40或者5W40?不,大众现在一些发动机(好像是最新的第三代EA888)已经可以用0W20的机油了哦~
基本上整个行业趋势就是,所有厂商所用的机油粘度都会越来越低。因为更粘稠的机油,意味着发动机需要耗费更多的能源来泵送,所以越稀的机油就是能更加省油。现在大家都在努力往0W20甚至0W16这样的低粘度机油发展。如果现在谁家新出的发动机,还在坚持只能用高粘度机油,甚至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认为,他们发动机技术有点落后。
我的车,该加什么类型(全合成、半合成,矿物)的机油?
买自己买得起的最贵的就好。我觉得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这里只有一个考量因素,价格。
在值得买,矿物油的价格没什么优势了,因为半合成也贵不了多少。当然全合成还是会贵一些,不过如果觉得全合成太贵,那买半合成也不错。他们在刚加入发动机的时候,性能差异不大。只是随着使用时间越来越长,两者的差距才会显现出来,且越拉越大。这不算什么问题,哪怕用矿物油,严格定期保养就行。
不过,如果你车的用车手册中要求加合成甚至全合成机油,还是应该听说明书的。一切都以说明书为准。
我的车,该加什么牌子的机油?
其实除了品牌,选机油还有一些其他考量的维度,不过品牌比较好入手:三大品牌壳牌美孚嘉实多,就类似宝马奔驰奥迪,没有谁绝对比谁更好,大家都挺好的。而其他一些耳熟能详的牌子,比如海湾、雪佛龙等等,只要能在各种标准认证中能评级够高(比如ACEA、API之类的分级标准,或者各大车企的推荐认证。其中ACEA评级和车企推荐认证更有参考价值),都是好机油。至于没听说过的奇怪机油,非常不推荐大家尝试使用。
现在在性能上被各家广泛认可的全合成基础油,PAO,基本都是美孚生产的。比如全合成的嘉实多极护,也需要问美孚买PAO基础油来调。而壳牌主推自己研发的合成基础油还太新了,性能估计不差,但是也需要时间来验证。
所以如果你不差钱,只想知道哪种机油最好,我推荐全合成的美孚和嘉实多,选择自己需要的粘度等级就好。
如果想更爱惜自己的车,又不喜欢美孚嘉实多,找ACEA和API等级高的机油(找罐子上有没有写类似A5/B5、SN、C1、C2、C3、C4之类的字眼,有就是等级高)就行。
虽然看这篇文章的各位值友可能都已经放弃了4S,但我还是想说4S提供的原厂机油一般来说都非常适合自己的车。所以这些也非常值得买,前提是你是相应品牌且粘度等级适用
究竟该多久换机油?
答案也是看随车的用车说明书。如果是新车,而且使用了全合成机油,那么时间的宽容度可以稍微高一些。如果车不是很年轻,或者是矿物质油,那么需要更严格的按照车辆说明书中所提到的保养周期来进行。
影响机油更换周期的变量太多太多,而汽车厂商又是极其保守的,所以往往会经过大量的路试后,取一个适合绝大部分情况的保险的换油周期。从车主保护爱车的角度出发,肯定也希望对爱车保护到位。根据我之前拿到的实验数据,随车说明书中的换油周期基本靠谱(参照国标GB/T 8028)。所以我觉得说明书上所说的换油周期是值得遵守的。
我在北方/南方,我需要在冬天换更低粘度/在夏天换更高粘度么?
完全不需要。比我们更冷的俄罗斯人大多数用的是5W30呢。
机油粘度
一上来就要去理解机油的粘度等级可能会比较困难。所以上面我说,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只需要无脑按照随车的说明书,去选择合适的粘度等级就好。比如,有些车厂会建议0W30的合成机油或者5W30的矿物机油。
新出的车因为技术革新,会推荐更稀的机油,因为现在环保啊,省油啊的要求越来越高了,更稀的机油对节油有好处。
如果要深入的理解机油粘度,我们得从粘度,还有粘度和发动机的关系开始。
粘度是描述流体(气体和液体都是流体)愿不愿意流动的性质。粘度高的流体(比如蜂蜜)很粘稠不太容易流动。粘度低的液体(比如水)很稀喜欢流的到处都是。而对于绝大多数液体来说,它们的粘度是会随着自身的温度变化而变化的。
对机油来说:本身的温度越高,粘度就越低,更容易流动;温度越低,粘度就越高,更粘稠。
这个前提很重要,因为机油在发动机内会经历从启动,暖车,一直到正常工作的温度变化。在这个温度范围内,机油的粘度变化很大。
大家一般会担心,机油在变热时会变得太稀而达不到保护的目的,所以更需要注意高温。但其实,在正常工作的发动机内,不可能让机油变得过热。所以其实更需要担心的是,机油会在冷车时降温到环境温度。而环境温度可能会很低,这会让机油变稠,让车启动时得不到保护。
人们常说的,“90%的发动机磨损出现在启动的时候”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在意发动机寿命的话,我们需要想办法让发动机在启动时减少摩擦。
如果发动机的正常工作温度是100度,而发动机需要10cSt(cSt是衡量粘度的单位。你不需要理解cSt是个什么玩意儿,只需要知道cSt和平时我们用来划分机油粘度等级的SAE标准不一样就行了)的机油来保护自己。那么我们当然希望机油在任何温度下都能永远保持在10cSt。然而在现实很残酷。
普通的润滑油如果在100度时是10cSt,那么在40度的时候就是100cSt,0度的时候就是250cSt。在某些寒冷的北方,它的粘度可能比发动机所需的粘度高出1000倍。这时,发动机根本发动不起来。就算发动起来了,这些润滑油也没法到达需要润滑的地方。这会让发动机磨损,甚至直接废掉。
用低温时就是10cSt的润滑油也不行,虽然这样的话发动机在启动时,有正确粘度的润滑油来润滑,但一旦发动机到达工作温度后,你的机油就会越来越稀薄,达不到润滑的目的。
同一台车可能会在不同温度的地方启动,甚至一年不同的时候,启动的温度也大相径庭。过去,为了能同时满足冷车启动,和正常工作温度时都有粘度,汽车在夏天得用更稠的夏季机油,冬天得用更稀的冬季机油。
因此,我们现在的机油,首先得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温度下,有正确的粘度,然后通过添加剂,让机油在低温下不会太稠,高温又不会太稀。在上述的例子中,我们需要在启动时接近10cSt,然后在暖车阶段一直到正常工作温度时都能保持在10cSt附近。当然,它不可能永远保持在10cSt,但可以想办法让它在低温的时候不要稠太多。
机油粘度等级
机油工业就发明了我们现在所用的多级机油。这就是你买到的机油罐子上,类似5W30这样的分级。这个粘度等级就是根据机油粘度随温度变化的程度来分的,参照的分级标准是SAE J300。
机油等级分为两个部分:x W y,x和y两个数字分别代表了机油的低温性能和高温性能。你需要前后两部分都达到车厂的需求才行。这样两部分就被称为双等级系统。
这两部分各自都有各自的测试方法和不同的数字标注方法。前一部分(低温性能)是基于低温时的流动性和泵送能力(0度)来评级的。低温测试出的结果会从低到高分为0W,5W,10W,15W,20W和25W几个等级。
后半部分(高温性能)是基于100度时的机油粘度和机油的高温反应和一种剪切力:高温高剪切(后面简称为HTHS)有关。这个HTHS我们在后面还会提到。高温测试出的结果会根据粘度从低到高分为8,12,16,20,30,40,50和60几个等级。
完整的机油等级就是上述两者的结合:比如5W30。在比较两种机油的时候,你可以说0W30,5W30或者10W30都有类似的高温性能,但是低温性能完全不同。相同的,你也可以说0W16,0W20,0W30和0W40都有相似的低温性能,但是高温性能不同。
基础油和添加剂
现在的机油厂商能让不同等级的机油获得类似的高温性能,却拥有完全不同的低温粘度。这主要就是粘度调节剂的作用。机油正是因为这些化学品,改变了其面对温度时的反应,造就了0W30,5W30,10W30这些不同等级的机油。
机油在保养周期中的变化
随着VII的消耗,机油粘度可能会不达标。比如xW30等级可能会变为xW20甚至更稀的机油。达不到车企所要求的粘度等级的话,无法起到保护发动机的作用。
机油的挥发是造成发动机内部污染的另一大原因。机油变稠(粘度增加)也有可能是由于轻的那部分机油在高温时的蒸发或者挥发造成的。大多数的基础油都是由粘度高低不同的机油混合而成的。粘度较低的那部分机油更倾向于蒸发,留下更高粘度的机油慢慢氧化,让机油整体越来越粘。机油厂商当然也考虑到了这点,会尽量平衡低粘度基础油的比例。能够平衡抗磨性,发动机清洁性,稳定性,油耗和各种温度下粘度的机油才是好机油。
有很多人会因为合成机油的各种优点而用它,也意味着很多人觉得没必要没有使用合成机油。同样不需要纠结品牌,很多车企推荐特定的机油是因为它们是根据这些机油来开发发动机的。这并不说明这些品牌更好。想选择好机油,查看你的用户手册选择正确的粘度等级是第一位的。